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2, v.23 7-13
越南汉语学习者补语“到”的习得情况及教学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越南汉语学习者补语“到”的习得情况及教学对策研究(2023Y0592)
邮箱(Email):
DOI: 10.13963/j.cnki.hhuxb.2025.02.002
摘要: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补语“到”的偏误情况进行梳理和深度分析。利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此证明问卷数据的合理性。处于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对此语法点的习得具有显著性差异,不仅表现在整体习得上,还表现在对不同语义的习得上。越南汉语学习者习得补语“到”时会产生四种偏误:误加、误代、遗漏和错序。产生偏误的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复杂和目的语语法知识的类推。文章针对以上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提出相对应的教学对策,帮助越南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难点补语“到”。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surve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rrors in the Chinese complement “dao”(to)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is grammar point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hinese proficiency, not only in overall acquisition, but also in the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semantics. Vietnamese Chinese learners may make four types of errors when acquiring the Chinese complement “dao”(to): incorrect addition, incorrect substitution,omission, and incorrect order. The reasons for errors include negative transfer from the mother tongue, complex knowledg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alogies of target language grammar knowledge.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above types and causes of errors, to help Vietnamese students accurately master the grammar difficulty complement “dao”(to).

参考文献

(1)刘芳:《趋向动词演变举要》,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第179-188页。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第130-132页。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第151-152页。

(4)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第330-353页。

(5)房玉清:《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6)罗开农:《谈谈动词谓语后面的“到”的性质和作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7)李晓琪:《说说“动词+到”》,《汉语学习》1982年第1期。

(8)黄华:《“动(形)+到+……”的结构分析》,《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

(9)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第400页。

(10)孟琮、郑怀德、孟庆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第80-120页。

(11)刘虹:《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之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2)杨月蓉:《论“到”及与“到”有关的结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曾海清:《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4)马婷婷、陈波:《结果补语“到”使用的语义条件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5)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第152-154页。

(16)俞琳、李福印:《事件融合视角下“V到”构式的动补类型嬗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

(1)刘汉武:《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的趋向补语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第4期。

(2)齐春红:《越南语母语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4期。

(3)谢氏花:《现代汉越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对比及习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齐春红:《东南亚三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异常值包括IP重复、答题时间较短和答题异常的问卷数据。

(1)样本采用Shapiro-Wilk检验,定量变量总正确频次数据满足正态分布。

(2)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1)带*号的为偏误例句,均来自问卷。

(2)肖奚强、周文华:《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

(3)同上书。

(4)石毓智著:《汉语语法演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第234-248页。

(1)“N施”表示名词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施事;“N处”表示名词在句子中表示的处所;“N受”表示名词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受事。

(2)潘氏秋庄:《汉越基本语序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4,第8-9页。

(3)越南语中没有“宾语”这一称呼,越南语的补语中有一类是受动作行为所作用的对象,相当于汉语的宾语。为了方便描述,本文称呼为“宾语”。

(4)梁远、祝仰修编著:《现代越南语语法》,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2,第306-307页。

(5)黄敏中、傅成劼:《实用越南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46-260页。

(6)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第76页。

(1)张延成:《二语言习得与学习》,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第51页。

(2)周小兵、刘瑜:《汉语语法点学习发展难度》,《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3)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4)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I.

(5)同上书,第410页。

(1)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第412-413页。

(2)郭晓麟:《趋向补语教学知识框架与编写思路》,《对外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

基本信息:

DOI:10.13963/j.cnki.hhuxb.2025.02.002

中图分类号:H195

引用信息:

[1]刘莎莎.越南汉语学习者补语“到”的习得情况及教学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5,23(02):7-13.DOI:10.13963/j.cnki.hhuxb.2025.02.002.

基金信息: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越南汉语学习者补语“到”的习得情况及教学对策研究(2023Y0592)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