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剑;蒋瑞芳;
随着微观研究范式的日渐流行,其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事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大量出国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或交流任务的同时,也易于在日常实践中对祖国和留学所在国进行反复审视,从而使其对祖国情感产生新的变化。通过对微观个体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所在国具有“中国人”和“留学人员”两重身份;在日常实践中这两种身份也成为其维系祖国与留学所在国的重要纽带。第二,因身处异国他乡,出国留学人员在持续的日常实践中能更客观地认识留学所在国,也能更理性地重新认识祖国。第三,出国留学人员能因身份认同自内而外地丰富爱国情感,也能因外界刺激自外而内地强化爱国情感。
2025年04期 v.23;No.20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自华;陈梦梦;
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教育实效的试金石,也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师生双向获得感缺乏的现实境遇,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高获得感为教师教学带来正向反馈,提供鲜活案例、精神动力与支撑;教师的高获得感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情感价值认同和心理感受度也大有裨益。要重视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双向价值,从思政教育过程的内容和层次提高思政课师生的获得感,完善思政课评价标准,深化教育改革。
2025年04期 v.23;No.20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姣;田洋;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面对当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课程建设应该守正创新地凸显中国特色、传统特色和交叉特色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重新设计课程的构建逻辑,有序地对《现代汉语》中的思政元素及思政案例进行宏观统筹和微观布局。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探索提高课程思政融入水平和融入效果的方法,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把高校《现代汉语》课堂打造成知识传递、能力递升与思政育人巧妙融合的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新文科课堂,发挥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
2025年04期 v.23;No.206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洪丽;韩诺;彭登;
新时代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网络治理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提升。因此,重新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含义、特征以及运行机制,面对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面临的教育主客体地位平等、教育客体个性化需求、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冲击等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教育主体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话语主题设置、完善话语内容系统性以及加强网络监管的应对策略。
2025年04期 v.23;No.20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金玮;余立;
红十字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救死扶伤的医学实践中生成。红十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任务的题中之义。因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知与客体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设计和方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评价三个方向合力,共同促进红十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025年04期 v.23;No.20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